跨國攜手持續守護巴瑤族,探索海洋永續新實踐 亞洲綜合原住民社區行動組織(AIICAO)於馬來西亞沙巴仙本那順利完成其第二梯次國際實習計畫。延續年初首梯次行動的成果,本次跨國合作再度集結來自台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青年志工,進一步推動海洋保育行動,並針對無國籍的巴瑤族(Bajau)展開急難人道援助。海洋調查與清理行動:從訓練到實踐的蛻變 完成高級開放水域潛水(AOW)認證後,志工們迅速投入水下實作,展開首次持續性的海洋生態調查。他們潛入巴瑤族周邊海域,記錄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海底環境。 等待他們的,既是壯麗的珊瑚礁與繽紛魚群,也有大量塑膠袋、漁網與鐵罐等海洋廢棄物。於Bumbum島、Mabul島等海域潛至近28.6公尺深處,志工們發現大量人為遺留垃圾。面對驚人垃圾量,志工們依照標準作業流程逐一清除並進行上岸分類與統計。 然而這不只是「清垃圾」——更是一場循環永續的實踐。具再利用價值的塑膠廢棄物經清洗整理後,將在台灣被再製成環保拖鞋義賣,作為未來行動募資用途。這種結合海廢再生與保育行動的創新策略,賦予行動更多永續價值。同時,所有援助物資均使用由台灣研發的鳳梨葉纖維混紡環保袋裝載,全面取代一次性塑膠袋,確保人道行動不再對環境造成額外負擔。 人道援助:走進制度邊緣,帶來希望與關懷 實習第二大核心,即是對長年遭制度排除的巴瑤族社群進行人道關懷。這群世代居於海上、無國籍的族群,長期缺乏社會保障與生活資源。志工搭乘小船前往高腳水上村落,逐戶發放白米與教育物資。 陳哲維博士第二次再次參與後深受感動,他說道:「我們帶去的不是任何貴重物品,卻彷彿為這些與世隔絕已久的家庭送去了整片希望的海洋連結。」志工們真實體驗到沒有身分證件的日常,是如何讓一個族群被排除在制度與社會之外。 青年思辨與原民視角:從邊緣學習,看見制度不正義 本梯次實習的亮點之一,是來自台灣蘭嶼達悟族的青年志工顏喬治的深刻觀察。他指出:「以我原住民的身份來說,我是幸福的,從出生就擁有國籍,受到國家政策保障。但對於同樣身為原住民的巴瑤族來說,缺乏身份認證不僅代表無法享受社會資源,更意味著一輩子都被限制在狹窄的生存空間,無法離開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他並對巴瑤族缺乏聚落概念、文化儀式與漁業禁忌表示震撼:「我們達悟族擁有明確的聚落傳統,彼此協力生活,而巴瑤族是一艘船就是一個家,祖孫三代居於其上,幾乎無社群互助結構。」 另一位重要聲音是年僅14歲的志工唐書熹。這是他首次踏上海上聚落,他在日誌中寫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人權與永續?巴瑤族人從出生起便失去了被世界記錄名字的權利,他們的生命被徹底邊緣化,活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介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 他進一步援引聯合國SDGs精神指出:「我們總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但看到巴瑤族的處境,才發現真正的永續與人權不能只是理論,必須有實際且制度性的改善。」他的觀察與成熟思辨,也讓同行者與教育者深受鼓舞。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25/05/26為止
聯絡人 :陳建睿 聯絡電話:29210450 電子郵件:maringhung@gmail.com
上一篇:遭詐騙集團惡意冒名!冠福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嚴正聲明未涉任何詐騙行動
下一篇:筑波科技日本辦事處正式成立 鏈結台日智慧醫療與半導體產業
|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四)阿里巴巴敢給股票 - 2023/07/02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三)上億會員怎麼管理 - 2023/06/25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二)最好的公司支付寶 - 2023/06/18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一)兩個女人一個男人 - 2023/06/11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千團大戰影音帶貨 - 2023/06/04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九)電視購物轉型電商 - 2023/05/28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八)那些從台灣來的人 - 2023/05/21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七)嘉丰資本擦身而過 - 2023/05/14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六)跟阿福有關的人們 - 2023/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