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網路媒體 垃圾郵件的是與非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1998/08/05 - 被閱讀 43189 次 被轉寄 1057 次

網路媒體的經營成本即將增加,未來ISP 可能依照電子報的發送量來向網路媒體的經營者收費。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大約是從今年四月份左右開始,筆者個人的電子信箱垃圾郵件量突然多了起來。如果只是一個電子信箱發現這種情形也就罷了,也許只是剛好倒楣被某個電子郵件商人,收集到電子郵件地址而已。但是如果同時在二十個以上的電子信箱發現這種情形,那意義就非比尋常了。筆者個人擁有二十個以上的電子信箱,最初的動機一方面是為了分類方便,例如某個信箱專門用作某種用途或與特定族群通信,一方面也是想藉此擺脫垃圾郵件的糾纏。現在這些垃圾郵件舖天蓋地而來,顯然台灣的網路界悄悄的起了一些變化。

第一,上網的人數增加。透過各種媒體的渲染,現在不上網的人好像都落伍了。敏感一點的人會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晚上的電視新聞開始每天都有網路的相關新聞;家中高齡六十歲的長者開始吵著要上網;政府具體落實電子化,並利用網路傳送公文;股票族開始熱烈討論所謂「網路概念股」。這些現象營造出網路是明日之星的氣氛。

第二,上網的公司行號增加。根據統計,註冊網域名稱com.tw的數量其成長相當可觀,截至今年八月為止已經有兩萬多個,是去年同期的三倍。這些上網的公司行號又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公司建置網站或虛擬主機,本身只把網站當成業務窗口,或者根本就是為了感流行才弄個網站的。有概念一點的公司還更進一步建置公司內部網路intranet 。第二種類型的公司是因為網路才成立的,有心在網路上經營生意,並非傳統企業的延伸。網際網路商機無限是大家都曉得的,姑且不管這種想法是否有待考驗,但是確實有很多人將夢想寄望在這上面。建一個網站的成本這麼低,如果能夠用來提供一些服務或販賣一些商品,萬一搞不起來,最起碼不會虧太多錢!正因為網際網路的進入門檻太低,給了很多人嚐試的勇氣。

當這兩種人一同湧入網際網路之後,情形就可想而知了。電子郵件馬上就變成了最低成本的行銷工具。想想看,傳統的DM要花費相當高昂的成本在印刷以及郵寄的費用上,現在全免了!為了因應這股潮流,開始有人大量的販賣電子郵件名單。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商人們的訴求的是「量」,筆者曾經看到有號稱四十萬筆名單的。接著開始有人注重質的要求,名單一一整理分類過,並且保證是最新可用的名單,甚至還提供資料庫更新服務。最後有人乾脆出來販賣電子郵件地址的搜括程式,不必再買名單啦,自己搜括。有些公司行號覺得,自己發送這些垃圾郵件很麻煩,而且搞不好還會被ISP 列為拒絕往來戶!所以也有專業的垃圾郵件發送公司誕生,專門接受委託。這些人熟悉各種工具而且和ISP 周旋的經驗老到。垃圾郵件的發展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討厭垃圾電子郵件的人並不是只有上網的人,還有ISP 。因為發送垃圾郵件的人或公司行號所拿到的名單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有些電子郵件地址是「空號」,信件寄不到就會被退回來。這些退信會全部退到ISP 的郵件主機管理者的信箱中。想想看,一次發送十萬封信,如果其中有5%的信件被退回,那麼管理者的信箱就會被完全的塞爆掉。再加上郵件主機必須應付在處理這些信件,以及所有的線路全部塞滿了這些信,難怪ISP 要叫苦連天。為了防範這些垃圾郵件,ISP 也做了許多防範措施,包括:只有撥接會員才能寄信,限制一次最多只能寄出的信件量等等。不過這種做法卻有出錯的時候,例如前幾個月 Hinet 還發生將各大網路媒體所發送的電子報誤判成大量垃圾郵件的事情,引起各大網站交相指責。後來事情雖然解決,但是Hinet 也聲明未來如果要寄發大量的電子報,必須先向Hinet 登記。

這件事情筆者其實有些感想。第一,現在的ISP 只允許會員寄發電子郵件。有些讀者可能還不曉得,在網際網路上面,收信和寄信是兩種不同的機制,一般而言,因為收信是屬於個人隱私,因此必須要由帳號密碼確認身分。而寄信是屬於「言論自由」,很多郵件主機不會去確認寄信者的身分。現在連寄信也要確認身分,網路的匿名特性似乎在逐漸的消失當中。ISP 也許會聲稱這是使用者付費,付了錢當然可以寄信,不付錢的人當然不能使用我的主機以及線路頻寬。可是,付不起錢的人呢?買不起電腦的人呢?在社會上屬於弱勢的族群可能從此失去在網路上發聲的機會。資訊社會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之下運作,會不會使社會階級的差距擴大,而弱勢族群永不得翻身呢?

第二,網路媒體的經營成本即將增加。我們把網路和傳統的媒體比較一下,發現傳統的媒體大半資本集中,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想成立一個新的電視台或是報社就非常不容易。因為媒體內容的傳送非常的消耗資本,想把一份印好的報紙送到讀者手中,要經過多少通路。所有的資金耗費幾乎大部分都花在通路的費用上面了。但是透過網路寄發電子報,好像不花什麼錢,這個通路近乎是免費的!不過好景恐怕不長了,現在寄發電子報必須要先向ISP 登記,未來ISP 可不可能依照電子報的發送量來向網路媒體的經營者收費呢?這當然也是合理的,「使用者付費」嘛!結果這個原先是免費的通路也開始要計價了。最後的結果就是,有能力提供大頻寬的ISP 只剩下幾家,這幾家ISP 大部分的利潤來源是從網路媒體而來,而非依靠販賣撥接帳號,間接導致撥接費用降低。網路媒體將會朝向資本集中,雖然付了很多通路費用給ISP ,但是因為網路媒體市場已經成熟,所以依靠廣告量可以自給自足。這時候的網路媒體就不是可以小本經營的了!未來的網路媒體會像現在的三大有線電視集團一樣。

在美國,專門寄發垃圾郵件的組織和反垃圾郵件的組織之間,你來我往的狀況只能用戰爭兩個字來形容。美國人相當注重個人隱私,反垃圾郵件人士認為自己受到打擾了,但是美國人也尊重言論自由,發垃圾郵件的人認為你怎麼可以禁止我表達意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對簿公堂也是常有的事情。因為ISP 對於發垃圾郵件者(稱為Spammer ) 非常感冒,有些spammer 乾脆自己成立ISP 來發信!不過整體而言,spammer 是處於人人喊打的地位,華盛頓州甚至立法禁止垃圾郵件。最近還有一則判例,有人因為收到垃圾郵件而控告該名spammer ,結果以美金200 元庭外和解,以後收到垃圾郵件的人可高興了,可能代表將有意外之財呢。

不過基本上,大量寄發電子郵件這件事情實在太吸引人了。何況還有調查指出,其實大部分的人並不排斥這些垃圾郵件,如果這些郵件能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的話。筆者曾經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也購買了一套所謂的電子郵件搜括程式回家玩玩。這種程式可以到新聞主機上 (News Server) 搜括電子郵件地址回來,並且主動剔除重複的項目。到中文的討論區去一次搜括下來大約可有五萬筆左右的資料。接著利用該軟體所附贈的發信程式開始發信出去。筆者大約發了一千多封信出去,結果馬上就有大量的退信回來,證明這些搜括來的郵件地址其實正確率不太高。接著還有人回信給筆者,說我很無聊。看樣子 spammer也還實在是不好當咧!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頁設計的未來
下一篇:電子商務:進場的時候到了嗎【現況篇】



■ 歷史上的今天

Web 2.0 新媒體的精神在於「人際傳播」 - 2007/08/05

電子商務思想起 - 2005/08/08

新興行業:數位水電行 - 2004/08/08

電子郵件信箱價格崩盤 - 2004/08/01

寬頻,到底意味著什麼(一)關鍵在內容影像化 - 2003/08/03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六)網路思維與電信思維 - 2002/08/04

網路品質運動開始 - 2001/08/05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二)隨手可得的訊息 - 2000/08/06

網路公司為什麼要股票上市 - 1999/08/05

垃圾郵件的是與非 - 1998/08/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香港建造業未來機遇處處 正利控股撐香港發揮優勢 - 2025/01/27

康哲藥業(00867)獲得1類新藥長效抗IL-4Rα單抗MG-K10 - 2025/01/27

福壽園超預期特別派息 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 2025/01/27

The Now Corporation(OTC:NWPN) - 2025/01/27

永春里攜手台灣快樂之道協會 共同打造清潔幸福社區 - 2025/01/26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