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裡已經半年,適應狀況出奇的良好,工作上甚至於屢屢有超水
準的演出。上司在我剛到職一個月的時候問我,是不是已經來半年了
?因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已經摸透了這個產業大約八成的狀況。 因為半年前看出網路產業的未來在通信業,所以迫不及待的就跳進來
。進來之後很快的發現兩件事情:第一,我看對了,以前在網路產業
所鍛鍊出來的能力在這裡完全可以用上,這證明兩個產業高度相關。
第二,我看錯了,因為通訊產業完全不是外人所能想像的,而網路與
通訊的整合,至少是一條長達兩年以上的艱辛道路。 每個人都會講電話,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通訊產業。正如每個
人都穿衣服,但是對紡織業或者國際成衣市場完全不懂一樣。在公司
裡,有時候面試來找工作的新人,自以為看過通訊業者在電視上打過
的所有廣告就可以進行市場分析的大有人在。我通常只能搖搖頭,看
看下一個面試者會不會好一點。 相較於網路公司,通訊業自然是非常的傳統,不管是從公家機關民營
化的老大哥也好,還是幾大民間業者後起之秀也好,通訊產業的組織
文化本來就是中央集權式的,由上而下的。在這一點上國內外皆然,
民營機構跟官營機構恐怕只有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組織文化的不同是通訊產業要跟網際網路接軌時所面臨的根本問題,
然而這兩者卻又勢必接軌,也多少會有些水土不服的狀況,最後必然
反映在所推出的服務上面。 還記得當初在新浪網擔任網站企劃部門經理的時候,行動上網 WAP轟
轟烈烈上市。這是無線通訊產業第一次切入網際網路的內容經營。以
網路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東西難以理解,因為熟知網路使用者行為
的我們,會覺得這個東西的使用介面不夠成熟。同事搖著頭說,他們
裡面一定沒有從網路產業出身的人,否則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東西來? 最近看全世界經營行動上網最成功的日本NTT DoCoMo,才發現原來第
一批草創者身上所流的也是革命家的血液。很多創新的想法與做法,
是跟龐大的傳統電信母公司NTT 不斷的用各種方法說服爭取來的。後
來行動上網服務i-Mode終於在日本的年輕人市場大放異彩。看到這段
故事真是頭皮發麻,因為那樣的掙扎完全發生在我現在日常工作中。 簡而言之,通訊產業與網路產業如果要接軌,最大的阻力在於:公司
的經營者與負責人都不是網路使用者,這些人甚至不用電子郵件。如
果這些人是,這兩個產業早就接軌完成了。基本上通訊思維與網路思
維截然不同,要同時精通兩者的思維並不容易,更不要談在這兩個產
業中擁有豐富工作經驗。
到目前為止,同時精通兩種思維以及兩個產業的人屈指可數,而我則
不斷的學習著通訊產業的知識,期待著自己成為兩者的橋樑。以自己
充實的網路產業經驗為根基,要將網路思維打入這個龐大的身軀之中
,輔助通訊業完成變革。這是在半年前就看見而且篤信的未來,也是
來到這裡的使命。 前一陣子發表的文章中談到通訊產業與網路產業的整合,引起很多迴
響。因為提到網路產業會回歸通訊產業,有人認為這太悲觀。但是事
實卻是相反,我積極的在通訊產業工作試圖幫網路產業找出路。因為
過去四年的網路產業工作經驗,很多方法都試過了,如果網路自身能
找到出路,早該找到了! 數位之牆過往的四年中一百多篇文章,試著從每個可能的角度來看網
際網路,翻翻過去的文章,幾乎每個領域每個層次都涵蓋到。而當我
發現不論怎麼看都已經看盡他在商業化上的可能性之後,就知道必須
拉高到另外一個層次看這個東西了!網路確實很重要,但是如何將重
要性轉換成價格,這已經不是「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問題了,
背後牽涉這是整個產業結構以及價值鏈的重組。 文章的另外一個迴響是,認為通訊產業跟網路產業的整合乃是必然,
誰都看得出來,這算是哪們子的趨勢。這位朋友說得沒錯,然而不為
人知的是,為了催生那樣的整合,我每日在工作上必須做大量規劃與
安排,必須在實戰中跟高階經營者不斷溝通,讓他們了解網路思維的
價值,並且在行進中持續維持公司獲利。 趨勢兩字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以「
實戰派的趨勢觀察者」自許的原因。因為對於網際網路的熱愛,所以
我出現在這裡。每日的工作經驗告訴我,自己正在走一條從來沒走過
的路,在這裡構思著網路與通訊的整合讓我感覺非常踏實,因為每走
一步,獲利會有多少,完全可以清楚算出。進度雖然緩慢然而未來卻
是清晰可見的。 會造成這些讀者誤解,我自己要負很大責任。來到通訊產業工作的消
息,幾乎對外封鎖。因為了解到通訊產業比起網公司要傳統很多,為
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半年前慎重的考慮關閉數位之牆。我趕著
在到職之前,把所有通訊產業跟網路產業最終極的整合模式,寫成了
「終極的網際網路」系列文章一共六篇。 不過遺憾的是,我發現真正看懂那六篇文章的人不太多,以致於後來
有機會又多寫了幾篇文章反覆闡述。因為那六篇文章描述的是兩年後
的網路世界,看不懂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當時的心情是想著自己就快
要「失聲」了,所以趁著還能說話的時候趕快說出來,如果有交代不
清的地方也在所難免了。 目前我還能持續每個星期的寫作工作,但是也因此寫作的內容受到了
些限制,這是我自己「自律」的結果。比如說,各位現在看到的某些
文章論點,其實半年前已經提出,積壓半年才發表在網站以及電子報
上,而且發表之前還字字斟酌,刪去不太能談的部分,很多地方都只
能點到為止。 所以有些讀者質疑說我發表的文章論點都不新了,哪有資格號稱「趨
勢評論」,對於這點我確實無話可說。因為無法提供讀者最新的趨勢
分析也是我的遺憾。所以後來也索性把數位之牆的標語,從「網路趨
勢觀察家」直接修改成「網路趨勢博物館」以反映實況,細心的讀者
應該有注意到。(待續)
(文:黃紹麟)
上一篇:寬頻進化論
下一篇: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 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四)實際的操作 - 2012/11/25 ■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三)開放平台五件工作 - 2008/11/23 ■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二)電信業者的微妙角色 - 2007/11/25 ■ 無線寬頻大未來(三)無線資源很稀有 - 2006/11/26 ■ Google的抉擇(下)給軟體巨人的兩巴掌 - 2005/11/20 ■ 網路電話VoIP(一)不賺通訊財的人是傻子 - 2004/11/28 ■ 盲目的 CRM:客戶關係管理 - 2004/11/21 ■ 個人工作者也需要 CRM系統 - 2003/11/23 ■ 網際網路第二章:數位通路(三)市集店面與路邊攤 - 2002/11/24 ■ 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上) - 2001/11/25 ■ 行動上網必須先完成基礎建設 - 2000/11/26 ■ 網路的價值在生活化 - 1999/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