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在上網的人,和使用個人電腦在固定地點(家裡或者辦公室
或者網咖等等地方)上網的人,到底是不是同一批人? 很多人會不加思索的回答:「當然是!」有的人可能還會用奇怪的眼
神反問筆者:「為什麼不是?」。這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答案,恐怕
也是無線上網無法成功普及的原因之一。 在觸及無線上網這個議題之前,先讓我們看看其他無線通訊加值服務
的使用狀況,之後您對於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不會再這麼肯定: - 從手機發送簡訊的人多,還是從網站發送的人多? 從手機可以發送簡訊,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是因為從手機發送簡
訊,打字並不是這麼容易(特別是輸入中文字),於是大部分的無線
通訊業者都會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發送簡訊服務。 在網站上打完了字,就可以直接發送出去。當然,下次帳單來的時候
,就必須要繳交費用。網站的介面特性可以做到一次發送給很多人,
比手機要方便多了。 於是很多入口網站也跟無線通訊業者合作,提供發送各家簡訊的服務
。台灣的雅虎奇摩,蕃薯藤,新浪網,網路家庭等等都有類似服務。
網友在網站上發送簡訊必須繳費給無線通訊業者,這些入口網站業者
就回過頭去跟無線通訊業者拆帳。 你一定想不到,每年從手機直接發送出去的簡訊數量,是從網站發出
的簡訊數量的百倍以上。換言之從手機發簡訊的人遠超過從網站發送
的人。
- 使用手機電話交友服務的,跟在網路上聊天交友的,是同一批人? 透過手機的電話交友服務來聊天(不管是一對一聊,還是多對多聊)
,配對,直接留言在語音留言板上,這些無線加值服務幾乎每個無線
通訊業者都有提供,功能大同小異只是名稱不同罷了。 相類似的服務在網路上也是很普遍,交友網站提供配對機制,也有留
言版聊天室等等功能。有趣的是,當網路泡沫化的時候,一些入口網
站想到利用既有的網路聊天室人潮,導入電話聊天的機制,從電話費
上面賺錢。 這樣的做法是基於下列假設:在網路上聊天的人,可能會想要進一步
互動,但又不方便互留電話號碼。於是可以利用入口網站提供的電話
號碼,輸入密碼之後與對方通電話。 服務推出之後的結局是很有趣的:第一,使用這個服務的人不多,大
部分在網路上聊天的的人選擇在網路上繼續聊。第二,會使用該功能
以電話聊天的人,呈現出很少使用網路聊天室的特性。 回過頭來看看無線通訊業者所推出的手機聊天交友服務,這些業者也
通常會提供相對應的網站介面,讓平日以手機交友的人能上網去留言
或者認識新朋友。 有趣的發現是:會用手機聊天交友的人,與在網路上活動的人,雖然
是使用同一個服務的不同介面,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族群,而且這兩
個族群不太往來。 你一定沒想過,慣用網路的人,和慣用手機加值服務的人,是不同的
兩種人,即使他們都是 20~30歲的年輕人。 - 人們習慣在手機上玩ICQ ,還是在電腦上? 知名的網路傳訊軟體 ICQ目前與全球的無線通訊業者合作,新推出的
服務讓網路使用者可以從電腦上直接發訊息到手機上。當然,這個訊
息到最後會轉換成手機簡訊傳出去。 而手機收到之後,可以直接回覆這個訊息,訊息經過轉換之後會傳回
到原先電腦的發訊者ICQ 上面。 看起來是個棒透了的服務是嗎?你一定想不到,從電腦發ICQ 訊息到
手機上的比例,遠高於從手機上直接回覆ICQ 訊息到電腦。前者的行
為是免費的大家拼命用,後者每一通簡訊都要錢,沒事不會亂發。 - 換個方式問:目前行動電話的使用者當中,有多少比例是網路族? 目前全台灣的行動電話用戶大約2000萬(這當然是個高估的數字,因
為有很多人有一個以上的電話號碼),而全台灣上網人口目前有700
萬人(這當然也是高估的數字,很多人有兩個以上的ISP 帳號)。 換言之,行動電話使用者中只有1/3 的人是網路族群,無怪乎整體來
看,其使用行為與網路使用者的行為有相當落差。看看前面的例子,
若還以為行動上網就是先前網際網路行為的延伸,那可就要大錯特錯
了! 或許有人會問,2000萬行動電話使用者中,年齡在 20~30歲的年輕人
,其中有上網經驗的人比例一定會比較高吧?這點確實無庸置疑,但
正如前面所舉的電話交友例子一樣,習慣用手機加值服務的人,與習
慣用電腦上網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兩群人。 且讓我們回到原點想一下,如果要針對所有的行動電話使用者,推銷
一個概念叫做行動上網,其中1/3 的人有從電腦上網的經驗(經歷過
電腦操作的方便性,以及電腦無法帶著到處跑的煩惱),其中有2/3
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上網。你會怎麼做? 你能告訴那1/3 的人說,現在用手機也可以上ICQ 了嗎?(你知道這
群人死守在網路上根本不想碰手機)你能告訴那2/3 的人說,現在用
手機也可以收發電子郵件了嗎?(你知道這群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電
子郵件) 日本NTT DoCoMo所推出的i-mode服務是個典範。根據當初的想法,在
廣告訴求上根本不提所謂的上網,儘管骨子裡把個人電腦上的網際網
路完全搬移到手機上去。她們希望讓消費者感覺到:「哇,原來這麼
簡單啊」。 日本以外的地區,因為網際網路普遍高度發展,而且發展時間點都在
行動上網開始以前,所以不容易跳脫網際網路的既有框框來想事情。
能跳脫對族群的迷思,才能夠在行動上網的推廣上推出合適的服務以
及正確的訴求。
(文:黃紹麟)
上一篇: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六)網路思維與電信思維
下一篇: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八)有線與無線的接軌
■ 為什麼網際網路企業做不了手機 - 2012/08/12 ■ MID ,小筆電,智慧型手機(四)平板電腦捲土重來 - 2009/08/16 ■ 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八)WAP 市場呈緩慢演變 - 2008/08/10 ■ 對台灣發放WiMax 執照的雜感 - 2007/08/12 ■ 檳榔西施與網路麻豆 - 2006/08/13 ■ 頻寬飢渴症是一種假性疾病? - 2005/08/14 ■ PDA 腹背受敵(上)筆記型電腦的夾殺 - 2004/08/15 ■ 寬頻,到底意味著什麼(三)網路電視台之有線篇 - 2003/08/17 ■ 寬頻,到底意味著什麼(二)下一波媒體業的變革 - 2003/08/10 ■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八)有線與無線的接軌 - 2002/08/18 ■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七)使用族群的迷思 - 2002/08/11 ■ 網際網路是愛,分享,與融合 - 2001/08/19 ■ 一個人頭多少錢? - 2001/08/12 ■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三)利基市場的啞鈴模式 - 2000/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