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社會上現在正流行的說法,我是個六年級生。 因為是夾在五年級世代與六年級世代中間,尷尬的六年一班學生,有
時候不太知道自己是歸屬哪個族群。大眾媒體炒作完了五年級世代,
現在又把目標放到六年級世代繼續炒,彷彿天底下只剩下這兩種人類
。 這樣子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感覺起來倒是蠻符合數位時代精神(電腦
的信號不是○就是一,對吧?)。只是當人們在社交場合閒聊,「五
年級」與「六年級」身分的刻板印象,居然成為互相認識的基礎。 當你知道對方的年紀時,就預設對方是個怎麼樣的人。同樣的,對方
也以相同的方式評斷你。找到同年級的人,稱兄道弟;與不同年級的
人交談,小心翼翼。社會以這樣的方式在運作,真是奇妙。 在我的工作上,上司是五年級生,而下屬是跟我年齡相近的人,或者
是六年五班以後的同學。上司偶而會當著我的面抱怨,說現在「那些
」六年級的小朋友如何又如何,想當初他們是如何又如何。 對於這樣的批評我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麼表情面對,不知道他是不是忘
了我也是個六年級,所以把我當成「同一掛的」,當著面批評起「六
年級小朋友」來? 因為不知道該回答「是」,或者「不是」,最後我只好維維諾諾的把
那個場面應付過去,把話題帶開。 類似的事情我猜很多六年級有著相同困擾。五年級的人普遍覺得六年
級的成就被媒體誇大了,其實沒什麼本事。但老實講四年級的人在看
目前掌權的五年級是否有相同的感覺?
筆者經營的數位之牆電子報,目前訂戶數已經突破七萬人,每週出刊
時還轉載在各式平面雜誌上,不但數量可觀,讀者的素質更是經常超
乎想像,包含政府的科技顧問,跨國公司的財務長,媒體集團的董事
長等等。也因此經常有機會與這些前輩對話,增廣見聞。 數位之牆在通信網路領域是個還算知名的品牌,專欄文章有一定影響
力,也因此受邀演講是家常便飯。但是這樣的機會常常讓我猶豫再三
,因為每次當我現身在演講的場合時,經常被當成「來聽演講的」。 當最後主辦單位終於搞清楚,原來這個人「是今天的講師」時,第一
個反應都是:「沒想到你這麼年輕。。。」,這種感覺真是「他媽的
爛透了」。 這些人看著數位之牆的文章,以為作者是個年紀一把的前輩,等見了
面,發現不過是個六年級的小毛頭,落差不可謂不大。而台下的聽講
者往往是五年級以上的人,最後搞得我每次去演講的時候,出門前都
要把自己打扮得看起來老一些,以增加說服力和聽眾的興趣。 出社會五年,演講20餘場。也因為這樣的經驗,讓我很早就認知到東
方社會普遍對於年紀有著偏見。這個社會篤信「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反之西方社會則崇拜年輕的英雄,矽谷精神就是這樣的代表。 這樣的情況讓身為六年級生的人感到非常厭煩,既然你認可我腦子裡
的東西,所以請我來演講,那為什麼見到面之後又那麼在意我的年紀
呢? 但是也因為這樣的經驗,讓我發現了真正的成功者,是不會被年齡這
種社會偏見所誤導的。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專業領域的前輩,在見到我
的時候都是非常的親切,絲毫沒有身段,而且非常的注意傾聽。 有的人專程跑一趟來找我,而且甚至後續還跑了好幾趟。有的人在我
順道拜訪的時候,排開其他事務來接見。那種感覺就是把你當成朋友
,而不是當成晚輩來看待。 這樣的現象並不在於說明我身為一個六年級生有多麼優秀,獲得了多
少長輩的贊賞,因為與我同年紀比我優秀的人更多。我想說的是,這
樣的現象反而展現出這些事業有成的前輩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他們的心胸開放所以能接納不同世代的不同聲音,而不會被外在的假
象(年齡,社會偏見等等)所矇蔽,不會事先抱持任何預設立場,而
能看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他們不「因人而廢言」。 他們甚至認為自己絕對有要向六年級晚輩學習的地方,而不是擺出「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臭架子,因此終能成其大。當我越
接觸這些成功者,越發現在他們的身上能找到這樣的特質。 看見這些前輩的態度,是讓我非常感動的。而當我慢慢的在工作上發
現,七年級的人已經快要踏出校園進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不斷提醒
自己,要學習這些前輩開放的態度,同時也記得必須向晚輩學習,因
為這些七年級的人當中一定也有著閃耀的星星! 雖然,身為一個六年級生的困擾不少,因為社會上對這個世代的人負
面評價多於正面。有時雖然覺得厭煩,但我的看法倒是很淡然,因為
社會隨著人們的年紀老化,不斷的有老的世代凋零而去。 五年級生因為四年級的凋零,終於開始掌握社會上大部分的資源跟權
力。四年級生看著這群「伴隨電視長大」的五年級,雖然不爽,但隨
著時間轉移,能不交棒嗎?五年級生看著這群「伴隨網路長大」的六
年級生,儘管一臉的不以為然,滿嘴的碎碎唸,時間到了又能不交棒
嗎? 大部分的人忘了,社會是以這樣的方式在運作的。很快的六年級就會
掌權,很快的六年級就會交棒給七年級。很快的,他們會目送三四五
六年級的人進墳墓。而社會持續在運作,並沒有按照很多人想像的的
「被一群糟糕的某某年級接棒而變糟」。 你之所以看不慣我,不認同我,只是因為年紀比你小,成長環境跟你
有差距罷了,跟能力高低其實無關。這樣的結局真是讓人感到遺憾。
因為刻板印象所以我們喪失了對話以及彼此學習的機會。。。 前輩,晚輩,讓我們不要再互相埋怨了好嗎?
(文:黃紹麟)
上一篇:遠距教學市場的兩個利基
下一篇:從線上沖印談數位商品的價值鏈(一)
■ 案例:創業者該怎麼理解投資人(二)有關股份 - 2011/09/25 ■ 寫給我親愛的台灣網際網路同業們(五) - 2008/09/28 ■ 寫給我親愛的台灣網際網路同業們(四) - 2008/09/21 ■ Web 2.0 革命(五)搜尋 3.0版 - 2006/09/24 ■ P2P 的罪與罰(一)權力的解放 - 2005/09/25 ■ 數位內容經營三要件(三)克服「擁有的感覺」 - 2004/09/26 ■ 公司網站真棘手(上)績效在哪裡? - 2003/09/28 ■ 燦坤與宜家的狂想 - 2003/09/21 ■ 五年級來自金星,六年級來自火星 - 2002/09/29 ■ 遠距教學市場的兩個利基 - 2002/09/22 ■ 數位式「穀賤傷農」 - 2001/09/23 ■ 網路股下跌後的人才流動現象 - 2000/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