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興起對於軟體的開發帶來了一些全新的思考。舉一個最現成的例子,免費的軟體,甚至到公開軟體原始碼的程度。在此之前,軟體是要賣錢的,軟體產品是利潤導向的,花了這麼多的人力開發,怎麼可能不要錢? 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的發明人Marc Andreessen 當時為了全力推廣Netscape Navigator,採取在網路上免費試用的方式。在當時,軟體免費試用的風氣尚不普及,網路又不像現在風行,可是 Andreessen堅持此一策略。透過此一直接的方法,Netscape不僅獲得大眾的試用意見,改善下一版本的軟體,更可以鼓勵大眾習慣使用此一軟體,藉以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等到微軟進入網際網路市場,乾脆推出免費的瀏覽器攻佔市場,根本就不分所謂的試用軟體以及商業軟體了。 以瀏覽器為例子,開發瀏覽器的廠商如Microsoft以及 Netscape,他們對於瀏覽器的期待,並不在於它能夠賣錢,而在於它能夠被多少人使用。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期待看成是「影響力的擴張」。軟體開發廠商不再期待能夠從銷售軟體上面直接獲利,而是期待軟體迅速的擴張它的影響力( install base ),然後利用這樣的影響力,從其他的地方獲利。 這種想法其實很接近媒體。媒體生產內容,但是卻很少直接從內容獲得利潤,就以報社而言,真正的利潤是來自於傳統的廣告收入,以及經營會員俱樂部發展其他週邊服務等等。再舉一個例子,迪士尼從電影的賣座收入比較高,還是從卡通人物的週邊產品例如玩具,裝飾品,衣服鞋子等等來的多?星際大戰的電影還沒有登陸台灣,相關的玩具已經在玩具反斗城熱賣了。再以電視台為例子,TVBS的老闆邱復生自組職棒聯盟,那麼是TVBS轉播職棒比賽節目所收到的廣告收入多,還是從職棒比賽的門票,以及相關的周邊產品所收到的利潤還多?媒體在這裡的任務是炒作話題,話題炒做起來後,從其他地方來的利潤才可觀。 從這些例子我們知道,經營媒體最重要的事情是經營影響力。當這樣的影響力被建立起來的時候,利潤會從四面八方進來,而不僅止於從生產的內容上來。早期的時候,曾經有很多關於網站的討論,有人認為資訊有價,網站內容應該收費。這是一種迷思,因為即使是傳統的媒體也不是真正從媒體內容上來獲得利潤的。上面這麼多的例子可以為證。 評估一個媒體的影響力,可以從他被多少人看過/聽過來衡量,所以會出現所謂的收視率,訂戶數量等等統計數字。評估一個軟體的影響力當然要看他目前被多少人使用,市場佔有率等等。我們會發現,慢慢的軟體開始媒體化了。它不再是利潤導向的思考,而是影響力導向的思考。如果要達到影響力最快速的擴充,軟體除了要切中使用者的需求外,還必須是免費的,最後,他必須透過網際網路這樣的管道快速的散播出去。 除了瀏覽器之外,相近似的例子還有 ICQ。這個網路上第一個出現的即時傳訊服務,可說是這種新的思考模式的經典代表。如果它要的是影響力,它就絕對不能收費,包括販賣 ICQ軟體,或者是對於傳送訊息的各項服務費用都不能收取,否則它會被其他不收費用的競爭者所取代。Microsoft 的IE瀏覽器首先喊出免費的口號,對於Netscape的確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其他的例子還有 Real公司推出的Real Video 網路視訊撥放軟體以及Microsoft的Media Player 等等。在網路多媒體視訊這個市場上,大家拼的也是install base,亦即用戶裝機的數量,一旦誰成為這個領域的技術標準,現在的賠本輸出與後面的收益與比較起來就不算什麼了。 最近筆者也看到一個蠻有趣的例子。前面所提到的Real公司,最近推出了一個撥放/錄製MP3 音樂檔的軟體Real JukeBox。這個軟體有趣的地方在於它除了可以播放音樂CD以及錄製和播放MP3 音樂檔案之外,它還可以直接連到Amazon .com以及其他的購物網站購買CD ,也可以連結到很多搜尋引擎進行MP3 音樂檔的搜尋。這種方式巧妙地將前端軟體( 在使用者作業系統上執行的軟體 )和網站的服務內容做結合。對於Real公司來說,這個MP3的播放軟體還可以播放/錄製Real Video和Audio,等於是搭了MP3的便車去推廣他的Real Video/Audio 標準,然後還可以跟相關網站業者收費用,取簡直是一魚數吃。
前端軟體與網站的結合造就了一種新的媒體運作方式。以Real JukeBox 為例,使用這個軟體的人越多,透過這個軟體連到網站上的人也就越多。聰明的網站經營者很早就想到這一點,所以開始花力氣在開發前端軟體上。例如 Yahoo就有一個很像ICQ的產品, Yahoo Pager。 國內的大型Portal網站如蕃薯藤,夢想家也都有推出類似的軟體。甚至更進一步,國內的資訊人公司已經將他們的即時傳訊軟體 CICQ與所謂的網路社群結合,除了在網站上推出各種討論區之外,最近還結合CICQ推出免費網頁空間。這種趨勢其實值得我們注意其後續發展。 軟體已經媒體化了。我們看見微軟除了在本業的軟體上面持續開發,也看見它逐漸推出很多免費的網站服務,對於MSN.Com 的投資不斷的加碼也導致MSN.Com 在美國前十大網站的排名不斷地往前竄升。除了相關網站服務的不斷擴充,也開始將前端的軟體和網站整合。舉個最現成的例子,微軟將他的E-mail軟體Outlook 和它的Web base e-mail 服務 Hot mail.com結合,所產生的力量將是其他free e-mail網站經營者難以匹敵的。此外在寬頻網路的市場也是上動作頻頻,讓Windows CE藉著有線電視寬頻網路之便進入家庭。 接下來筆者想到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問題,Microsoft 到底是軟體公司還是媒體公司?典範的轉移會讓這個軟體怪獸轉型成媒體怪獸嗎?也許很多人都不樂意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路廣告前途堪慮
下一篇:網路公司為什麼要股票上市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千團大戰影音帶貨 - 2023/06/04 ■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七):消失的 O2O與興起的 E2E - 2014/06/08 ■ 團購是一種促銷手段而不是商業模式 - 2010/06/06 ■ 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一)贏者通吃的市場格局 - 2008/06/08 ■ Web 2.0 再思考(三)「搭訕」是需要理由的 - 2007/06/03 ■ 關於Web 2.0 ,給親愛的黃彥達先生 - 2006/06/04 ■ 當數位變成時尚 - 2005/06/05 ■ 書評:《100億的教訓 - 你所不知道的電子商務》 - 2004/06/06 ■ MOD 之外的寬頻影音選擇 - 2003/06/08 ■ MOD 服務的定價策略思考 - 2003/06/01 ■ eBay來台灣做什麼?(上) - 2002/06/09 ■ 通訊‧網路‧新媒體 - 2002/06/01 ■ 終極的網際網路(一)由開放走向封閉 - 2001/06/03 ■ 入口網站何去何從 - 2000/06/04 ■ 軟體與媒體的典範轉移 - 1999/06/05 ■ 網路媒體的迷思(二)Push是網際網路的未來嗎 - 1998/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