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上網人口感覺上不斷的在成長,最近的統計報告還指出今年六月的是網人口已經突破 400萬。但是國內的網路業者大家心知肚明,真正的網路經常使用者,跟 400萬這個數字是有相當的差距的。這個統計數字是根據所有的 ISP帳號加上學術網路的使用者加上專線使用者的數量粗估出來的。 各位可能會發現其中有重複統計的現象,例如一個在辦公場所使用公司專線上網的人,可能回家之後又使用 ISP的帳號上網。更有甚者,現在的 ISP經常透過各種管道去贈送撥接時數,不管是隨著數據機附贈,隨雜誌光碟附贈,最後的結果是通常一個網路的使用者擁有超過一個以上的 ISP撥接帳號。如果平均一個人擁有 1.2個帳號,那麼 400 萬這個數字當場就打了八折。 政府大力推動上網,以上網人數當作業績的指標這是無可厚非的,不過這裡卻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因為中文的網站內容不夠豐富,網站的數量也不像英文語系這麼多,網路業者也因為投資報酬率的問題無法提供更好的服務。大力的促銷上網,造成很多人第一次上網之後發現網路其實不怎麼好玩,從此就不在上網了。網路的使用人口無法提昇,市場不夠大,網站業者也沒也興趣繼續投注更多資金,因為廣告主對這麼小的市場不會感興趣。這變成很惡性的循環,把這麼多的資金人力放在促銷大家上網,上網之後卻有很大比例的人流失了,這是社會成本的浪費。 據說下個目標是希望能夠推動大家改用寬頻網路上網。基本上這個想法是認為網路塞車會影響到使用者上網的意願,而且也會影響到網路業者在網站上面提供更多多媒體的內容。為了不至於讓網友苦於等待,大部分的網站都必須儘量的減少檔案的大小,少用大量的圖片以及影音檔案。 根據幾次的問卷調查報告,網路塞車的確是網友蠻苦惱的問題。所以感覺上這次政府推動的方向是對了,解決網路頻寬問題,然後推動更多上網人口改用寬頻網路。因為寬頻,所以網路業者發揮的空間也就大了,可以盡情的使用多媒體技術。 但是筆者在這裡要提出來另外一個觀點,基本上筆者認為頻寬的問題幾乎是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其實我們在電腦產業已經看到這樣的現象,摩爾定律就是個現成的例子。這是個經驗法則,想必很多唸資訊科班出身的人都耳熟能詳。大致上是說明電腦 CPU的運算能力大約每隔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這個定律從 286的時代到現在為止不斷的被印證,可以說是個了不起的預言。 可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們什麼時候認為我們所使用的電腦速度夠快了?我們什麼時候對於電腦的運算速度滿足過了?想想看我們現在用電腦完成一件工作的速度有比以前使用 DOS的時代來的快嗎?有比使用 windows 3.1的時代來的快嗎?一旦 CPU的速度增加,馬上就會有更龐大的軟體把它所新增加的速度消耗掉。 以此類推,我們什麼時候會覺得網路頻寬夠了?網路速度夠快了?即使我們一路從 14.4K的數據機一直使用到 28.8K到 33.6K一直到現在的 56K?未來還有Cable Interbet以及ADSL?
不斷增加的上網人口以及不斷的新開發的各種網路服務很快的就會把這些頻寬吃掉。目前使用 Cable Modem上網的人還能夠享受高速的網路連線服務,那是因為這種連線方式還沒有普及。一旦普及了,各位可以猜想到,整個社區的人要分享同一家有線電視提供的網路服務,速度怎麼可能還像現在一樣快。 而且最根本的重點是,在筆者所預見的趨勢裡,網路已經不是媒體了。未來的網路不會是被看的,而是被用的。在網路上提供一堆多媒體吃頻寬的服務,把網路搞的像電視節目一樣,意義究竟在哪裡? 網站業者的經營重點絕對不要搞錯了,提供服務,這才是網路根本的精神。不要期待頻寬的問題有解決的一天。目前有很多服務是不需要大頻寬就可以做的有聲有色的,那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文:黃紹麟)
上一篇:電子商務硝煙四起
下一篇:從大英百科全書上網談網路內容提供
■ 社交網絡的祕密(二)階級藩籬難以跨越 - 2008/10/26 ■ M 型化的未來(三)創業者難過此關:通路 - 2007/10/28 ■ M 型化的未來(二)新富人的可能性:創業 - 2007/10/21 ■ Web 2.0 革命(九)新電子商務 - 2006/10/29 ■ Web 2.0 革命(八)電信業變革 - 2006/10/22 ■ 個人數位慈善事業 - 2005/10/23 ■ 從電腦化,網路化,到數位化(下) - 2004/10/24 ■ 女人的錢真好賺? - 2003/10/26 ■ 從線上沖印談數位商品的價值鏈(四) - 2002/10/27 ■ 從線上沖印談數位商品的價值鏈(三) - 2002/10/20 ■ 網路產業的解體(三)電子報的昨日今日明日 - 2001/10/28 ■ 網路產業的解體(二)入口網站的拆解 - 2001/10/21 ■ 第二代網際網路 - 2000/10/29 ■ 3C 賣場即將捲土重來 - 2000/10/22 ■ 寬頻的迷思 - 1999/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