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台灣的高科技製造商開始在談品牌經營,很多公司都知道該
是從代工走向自有品牌的時候了。老實說,現在才開始要談自有品牌
是有點晚,但是總比不做好。 談到經營自有品牌,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要花很多錢」,或者
會認為不過就是多打打廣告罷了。但是品牌的學問之所以博大精深,
正在於他必須操弄消費者的認知,甚至嘗試找出消費者的新需求。 這必須從筆者這段時間接觸到的兩輛車子談起。說是車子其實也不是
真的車子,一台是由宏碁Acer所推出,得到知名跑車大廠法拉利授權
獨家生產的法拉利筆記型電腦,全身火紅的顏色令人心動: http://global.acer.com/products/notebook/fr3000.htm 另一台是由SONY Ericsson 所生產的手機配件:小巧的遙控車。有沒
有搞錯遙控車居然是手機的配件?這台遙控車可以用手機上的藍芽來
進行遙控,透過鍵盤操作方向,全球限量,台灣只分配到 500台: http://www.sonyericsson.com/tw/spg.jsp?template=PS1&B=IE&PID=10109&LM=PSM_V&gal=104 Acer除了推出法拉利跑車的筆記型電腦外,還贊助了F1賽車的車隊,
權利金加上車隊的贊助費用,這背後到底花了多少錢外人無從得知。
但我們無法以「這不過就是砸大錢而已」的想法來看待這件事情。 一個起自台灣本土的廠商,要如何成功塑造出全球品牌的印象?(在
此我們不談產品的品質,因為那是必要條件),光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說自己是國際大廠的用處並不大,喊破喉嚨都沒人理。
消費者的認知有時候是很簡單的,有時後借力使力的效果會很驚人。
Acer藉由這樣的產品與這樣的活動,除了達成宣傳的效果外(有誰看
到那樣的一台筆記型電腦不心動的?)還借用了法拉利的光暈。 雖然我們不能簡單的說「Acer與法拉利被連結在一起,而法拉利是全
球知名的跑車製造商,所以Acer會被聯想為國際性的公司」,但是這
樣的效果確實存在,而且長期經營下去,消費者的認知就會被改變。 Acer的例子告訴我們品牌行銷不只是花錢打廣告,在此至少整合了產
品的製造進來。以往台灣的科技製造商是以生產為導向,有產品再去
做宣傳;現在倒過來,由改變消費者認知為起點,反向影響產品設計。 這是值得尊敬的地方,因為筆者能理解當一間製造商要從代工為主體
的思考,倒轉整個思考邏輯變成先從消費者認知的改變為起點,內部
的劇烈掙扎,部門間的互相磨合必然是長期而痛苦的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筆者一開始說,台灣廠商現在才要開始談品牌,其實有
點晚的原因了。Acer花了十年的時間做品牌,其他的廠商可能不用這
麼久,但必定要經過摸索的時間。 至於SONY Ericsson 所生產的遙控汽車,筆者肅然起敬。他或許只是
一台很炫的手機配件,但是筆者感覺得出,這個跨國性的大品牌,正
在實驗手機與娛樂結合的可能性,以及藍芽在其中的可能應用。 手機與娛樂結合,不管是行動上網讓你可以看娛樂新聞,看電影短片
,或者是多媒體簡訊(大陸稱為彩信)讓你可以收到明星照片,或者
是手機鈴聲可以讓你唱卡拉OK,目前都還具焦在手機的本體上。 但我們都知道,未來的世界中,每個人的身上一定有個東西,你會隨
身攜帶,它可以做除了打電話以外的很多事情。對於這樣的裝置,想
像空間其實非常大,誰能掌握那個裝置,誰就可以稱霸。 SONY Ericsson 勇敢的跨出了手機本體的限制,在「手機與其他裝置
的互通」以及「手機跟娛樂還可以怎麼結合」這兩件事情上做出了極
佳的嘗試,並且包裝成可銷售的商品,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考驗。 在生產出這兩台車子之前,筆者能想像Acer可能會有內部的聲音:「
為什麼我們要做法拉利筆記型電腦,能賣幾台?」或SONY Ericsson
內部的聲音:「為什麼要做藍芽遙控汽車,能賣幾台?」 一個正努力的朝向國際級的品牌邁開大步,一個正在為下一個世紀的
關鍵地位預先鋪路。法拉利與遙控車,這兩樣跟車子其實沒什麼關係
的資訊產品,讓我看見了大品牌的大格局。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際網路站起來了,從四面八方
下一篇:數位‧電視‧混戰
■ 大部分O2O 模式違反網際網路經濟特性 - 2015/02/08 ■ 寫給親愛的Mr6 ,以及我自己 - 2009/02/09 ■ 網站外銷的個人實踐(六)買站 - 2009/02/08 ■ 企業網站的 Web 2.0之路(中)企業網站Blog化 - 2007/02/04 ■ 法拉利與遙控車 - 2004/02/08 ■ 網際網路站起來了,從四面八方 - 2004/02/01 ■ 2003年數位內容產業瞭望 - 2003/02/09 ■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九)單位成本下降的消費者心理臨界點 - 2002/02/03 ■ 網站的終極介面 - 2001/02/04 ■ 網際網路的大躍進現象 - 2000/02/06 ■ 網路廣告前途堪慮 - 1999/02/05 ■ Internet經濟學 - 1997/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