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大英百科全書打算將數位產業劃分出去成為一間獨立的公司,然後開始在網路上提供免費的查詢,心裡頭有些感想。 筆者經常在很多講數位革命以及未來趨勢的書本上面,看到大英百科全書被拿來當作負面的教材,這間歷史悠久曾經有過輝煌紀錄的公司,紙本印刷的呈現型態以及專人直銷的營運模式,在面對數位化的時代好像搖搖欲墜的過氣拳王,在拳擊台上等著對手給他最後一拳。 光碟多媒體的興起是一次,那一次大英百科全書反應過慢,將光碟多媒體市場拱手讓給了微軟。網路媒體的興起又是另外一次。這次,大英百科全書終於張開雙手擁抱網路,走向免費提供內容,然後收取廣告費用的模式。只是網路的商業化到現在至少也五年了,這樣的反應速度是否也太慢了些?是否還有機會與Yahoo!等年輕的網路媒體一起競爭以贏得讀者的目光? 讓我們回到原點看看媒體的特性。媒體生產內容是相當耗費成本的,看看傳統媒體的龐大編製就可以了解。然而我們都知道,今天即使是 Yahoo!也不自行生產內容。除了花費人工去過濾並在搜尋引擎上登錄網站之外,( 當然,這可以視為內容的一種 )其他一般傳統媒體所提供的新聞,完全是以和內容提供者合作的方式在網站上提供。為什麼即使是像Yahoo!這樣賺錢的公司,都仍然堅持不自己生產內容?既然號稱是媒體為麼不聘僱記者編輯群來自行製作內容? 這其實牽涉到網路的特性。資訊的生產以及消耗的速度過快,導致投入人力去生產內容的時候,非常的不划算。依照筆者的工作經驗,投入人力去製作功能導向的網站,效益會遠大於製作內容導向的網站。這是為什麼Yahoo!寧可投注人力在搜尋引擎上而非生產新聞內容。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網站的流量排名,新聞類別的網站總是落在十名之外。 一齣電視連續劇,可以連續撥放幾個月。對於點子的消耗其實速度不大。網路上的各種活動,特別製作的內容,大約兩個星期網友就疲乏了。這也是以內容為導向的網站之所以都做不起來的原因。網路的即時特性導致網友消耗內容創意的速度過快,也導致投入大量人力但是效能卻不好。想想看,傳統的媒體是,今天做的內容明天就一文不值。但在網網路上卻是,現在做的內容下一分鐘就一文不值,這是相當可怕的浪費。 於是問題來了,有沒有什麼內容是網友每天都需要,但是又不需要花費人力更新,最好只要把內容放上去之後根本就不用管他了的?如果天底下存在這樣的內容,那表示我們可以用網路廣告的模式賺到錢,因為我們只要花一次的建置成本即可,不需花費後續每天生產更新甚至時時生產更新內容的成本。這時候只要從廣告收入天天有進帳,隨著產業經濟規模擴大,這個網站遲早會賺錢。 筆者想破了腦袋,只想到百科全書。大家是否也想想,還有沒有什麼樣的內容也符合這樣的特性的?
另一方面,我們或許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剛剛提到的是不需更新的資料,現在想想需要大量更新的資料。我們對於內容的定義,通常是指有深度的資訊。新聞報導,網路活動,這些都是依靠人的腦力經過組織以及加工之後才生產出來的。 有沒有可能我們不要提供這麼深度的資訊?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每一筆資訊的生產成本。事實上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量已經夠多,而且目前網路閱讀還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這意味著網友不可能像看報紙一樣這麼舒服的看網路內容看很久。此時我們只要能提供簡短的訊息其實就已經足夠。因為每一筆訊息的生產成本很低,所以可以大量提供,這可以符合網路即時的特性,每一筆訊息的生命週期很短,但是因為成本低所以其實不會浪費。 舉個例子來說,在網路上有很多電影相關的網站。關於電影的簡介,劇照,影評寫的洋洋灑灑一大堆,甚至還有電影的片段可以欣賞。但是最後網友問,哪裡有演? 其實網友最後需要的只是簡單而明快的訊息。以上面的這個例子來說,筆者在這些網站上面從來沒看過這樣的訊息。 綜合上面兩個面向的思考,第一種模式的生產成本高昂,那樣子的內容大概只有大英百科全書投資的起。至於第二種模式,其實是值得我們再多加琢磨的,我們怎麼樣壓低網路內容的生產成本,決定了未來網路媒體到底能不能從廣告賺到錢。
(文:黃紹麟)
上一篇:寬頻的迷思
下一篇:CD 交換中心的啟示 - MP3的未來
■ 行動網際網路產業的重組(三)用戶群體不一樣 - 2010/10/31 ■ Blog讓推薦式行銷重回零阻力時代 - 2005/10/30 ■ 電子商務面臨中年危機 - 2004/10/31 ■ 從大英百科全書上網談網路內容提供 - 1999/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