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想像力的網際網路 台灣電子商務發展經歷過好幾波,第一波經營者早在1997年左右就已
經進場,到1999年網路狂潮最高點時,就已經有人傷重不治而退場,
99年進場的第二波經營者則被2000年的網路股災燙傷。 等這兩波先烈紛紛中箭落馬,殘餘者苦撐到2003年終於獲利時,引發
的第三波則是小型創業者,因為看到有獲利的例子出現而勇敢挺進。
沒想到2005年以後因市場已經飽和,所有人都陷入價格戰的廝殺中。 對於這些電子商務經營者來說,上網銷售只不過是多開闢一個通路賣
東西罷了。在實體世界開店,在網路上當然也是開店。既然兩者概念
可以等同,那麼網路購物的方式與實體店面相同,似乎也理所當然。 所以我們永遠都可以看到網路開店系統方案的提供者,將整個網路商
店系統包含商品上架管理系統,購物車系統,線上付款系統,會員管
理系統等,成套的賣給打算在網路上開店的人。 因此每個網路商店看起來除了網頁美術設計不同之外,使用方式還真
是千篇一律。這當然對網路消費者來說是很方便的,閉著眼睛就能網
上購物(因為每家功能都相同),然而筆者總覺得有點失落感。 是的,我們少了些冒險的勇氣,少了些突發奇想的天真,少了當年探
索網際網路本質的認真態度。失去了這些,我們不再去想網路為什麼
是網路,只想著以最現成的作法進入這個市場。 ◎令人懷念的網路購物方式
筆者不是無病呻吟。1999年,台灣當時赫赫有名的電子商務網站:由
資迅人公司所經營的「酷必得」購物網站,推出兩種購物方式,讓筆
者到現在一直記憶猶新。 其中一種名稱已經想不起來了,只記得消費者在網站上購物時,商品
網頁上的價格是每隔幾秒鐘(還是幾分鐘?)跳動。商品的價格不固
定,它會在一個範圍內亂跳。 因此常常看見購物者等在那個商品網頁上看著價格跳動,直到自己最
滿意的價格方才下手購買。你永遠可以看到這個商品有很多人買,但
是看不到別人購買的價錢,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買到最低價。 這種購物過程或許有人認為是折磨(直接告訴我多少錢不就好了?)
,但是卻有人認為這是樂趣。網路購物的過程已經夠無聊了(因為太
過有效率),所以需要一點刺激感。 另一種購物方式叫「集體殺價」,很接近目前網路BBS 上流行的「合
購」,但是比較自動化。你可以看到一個清楚的曲線圖,標示著這商
品三個人買的時候,價格是XX元,十個人買的時候,價格變成YY元。 因此,商品越多人買價格就越便宜。上述種購物方式對於商家的價格
管理是個挑戰,因為以前只要管理固定價格就好,現在卻要管理浮動
價格,當電子商務經營者分別從不同供應商進貨時,問題更顯複雜。 ◎電子商務思想起 這些購物方式早在1999年的時候就出現。在更早之前,美國還有一家
網路公司叫Priceline.com 的,購物方式更奇特。它讓消費者自己出
價錢,然後它幫消費者去問賣方願不願意以這個價格賣出。 網路時代來臨,當時的普遍認知,就是由於資訊的透明將導致權力下
放,更進一步創造出擁有強大議價能力的消費者出來。這點在目前電
子商務公司普遍陷入價格比較的泥淖中,已經可以得到證明。 當時的人們就已經認清這樣的未來,因而創造出符合網路精神的購物
方式。類似priceline.com 由消費者自己出價的購物方法,更體現出
這種對網路的觀察。priceline.com 的購物方式是有專利的。 在實體世界購物,不容易聚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聯合起來跟廠商殺
價。然而網路由於其虛擬特性,打破空間限制要聚集起一群人相對簡
單,因此集體殺價就成為可能的交易型態。 筆者在新聞報導上看見了BBS 上最近盛行的「合購」,才想起上述的
這些往事。然而,先不管這些案例到最後是否成功,是否合於現在的
網路環境,筆者覺得以前的人對於網路的摸索過程,真是精彩。 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有人在想這些事情?想想購物的樂趣是什麼?想
想網路的本質又在哪裡?還有什麼創新的服務可以提供?全世界該不
會僅剩Google這間公司還在想這些事情而已吧?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際網路投資什麼好?
下一篇:頻寬飢渴症是一種假性疾病?
■ Web 2.0 新媒體的精神在於「人際傳播」 - 2007/08/05 ■ 電子商務思想起 - 2005/08/08 ■ 新興行業:數位水電行 - 2004/08/08 ■ 電子郵件信箱價格崩盤 - 2004/08/01 ■ 寬頻,到底意味著什麼(一)關鍵在內容影像化 - 2003/08/03 ■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六)網路思維與電信思維 - 2002/08/04 ■ 網路品質運動開始 - 2001/08/05 ■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二)隨手可得的訊息 - 2000/08/06 ■ 網路公司為什麼要股票上市 - 1999/08/05 ■ 垃圾郵件的是與非 - 1998/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