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的循環 前文談到中國大陸的網路產業存在著兩個循環,一個是人才的循環,
另一個循環就是資金的循環。我2006年剛到大陸工作時,當時的老闆
51.com董事長龐升東,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循環,而
這樣的循環深刻的發生在我日後的工作環境中: 剛開始有一堆人在跑步,漸漸的領先群出現了,有人說,我們給他錢
吧。於是,第一領先群的人紛紛拿到投資,他們很快買了摩托車。從
此,後面的人再沒能力追上。又過一段時間,摩托車隊中又出現第一
領先群,這些人接著又拿到了投資,於是他們換了跑車。。。 然後到美國上市,換上噴射戰鬥機。 你一定覺得奇怪,如果要進行上述循環,那表示剛開始跑步的人數要
夠多才行。然後,拿到錢換摩托車的人也要夠多才行。然後,換跑車
的人也要夠多。。。是的,理解正確,就是這麼多。有這麼多人跑步
,也有這麼多人願意給跑步的人錢,這在台灣是不能想像的。 光是一個團購網站的商業模式,大陸在全盛時期的團購網站數量高達
五千家以上。要從五千家團購網站中殺出一條血路,成為第一領先群
,拿到投資換摩托車換跑車,沒有過人的本事是很難的。而如果沒有
拿到投資,你用雙腳跟人家兩個輪子四個輪子的拼,是沒有機會的。 市場大,因此競逐者很多,這是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需要面對的。台
灣的網路公司重視創意,但想像一下,五千個競爭對手,難道你的創
意只有你獨家想到?聰明人太多了。這是為何大陸的網路公司拼的不
是創意,而是執行力。你想到,我想到,看誰先做出來,看誰做得好。 通常換了摩托車或跑車的人有能力先做出來,或者,後發先至。
◎台灣模式無法照搬到大陸 台灣人長期在舊式教育以及偏頗媒體報導下,面對大陸時常有一種優
越感,總覺得我們比大陸先進。以網路產業來說,常聽到一種聲音,
說要把台灣成功的模式移植到大陸。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我所觀察
到的大陸網路產業,已經比台灣先進很多。 2011年,一個台灣頗為知名的得獎初創網路公司,跟我說他們想來大
陸市場,商業模式很創新,他說,我們已在全球註冊了專利。他們的
網站從大陸連線是不能看的,因為怕大陸人抄襲。我一看,這個所謂
的創新商業模式,大陸市場大約在一年前已經證明是失敗的了。 簡單的說,可以看看大陸有什麼網路商業模式能抄回台灣做。 為何大陸發展超前台灣?首先,大陸的網路產業,商業模式的演化非
常快。想像一下,有五千家網路公司在實驗著,到底網路團購要怎麼
經營。這些人為了求生存,每天都在動腦筋能不能搞出新花樣,新模
式。於是,各種小試驗在整個市場中不斷發生。好的保留,壞的丟棄。 因此,在集體摸索的情況下,一到兩年,結論就出來了。能做,不能
做,不能做,改成什麼就能做。這種激烈的群體演化,對於找出成功
的網路商業模式有非常大的幫助。而台灣只有零星的網路公司在創業
的路上摸索,缺少互相砥礪的敵人,進化速度緩慢。 其次,台灣的經濟體是島嶼型經濟,而大陸跟美國一樣,是大陸型經
濟。這樣的區別影響到包括網路在內的很多產業,是無法將商業模式
移植的。請注意,這不是高下之分,他「只是不同」。在大部分情況
下你不能把島嶼型經濟體的商業模式完全照搬到大陸型經濟體去。 同樣的,已經證明從美國抄回台灣的網路商業模式也不一定成功。 ◎要把自己當成本地公司 人生地不熟,這是外地人最大的困擾。原以為同文同種,沒想到不同
腦袋。這是為何我之前給台灣網路公司建議,不要來大陸做社群網站
,因為社群是跟文化最相關的東西,不是本地人,做得一定沒有本地
人好。假定跟五千個對手一起競爭,那你有很大的機會沒法換摩托車。 此外,規模,會帶來經營手段的不同。我在大陸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
司,支付寶,負責六億會員的經營。會員經營,能想到的方法是發會
員電子報對吧?六億的電子報要怎麼發?一天發兩千萬人(相當於台
灣人口),也要30天才能發完。於是,只能尋求其他方法做會員經營。 所以像Google和Facebook這種會員數龐大的公司從不發會員電子報。 2008年,台灣某知名網路原創化妝品牌,到大陸設分公司,在大陸當
地找工廠生產。由於該品牌在大陸的網路上有相當知名度,甚至出現
仿冒品,所以他們很有信心。產品生產出來了,我一看,外包裝盒上
面的印刷用的是簡體字。我說這個不對,怎麼會是印簡體字啊! 對方嚇了一跳,很認真的問用簡體字有什麼不對?我說,你是一個大
陸消費者,你聽過這個台灣品牌,現在這個盒子上印的是簡體字,你
恐怕要認為這是仿冒品了!此外,大陸人仍然認為台灣的東西代表品
質好,你印上繁體字能拉高你的價值感。 台灣對大陸的理解,甚至是台灣對自己的理解,藏在這些細節中。你
可能會認為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沒希望,但筆者並不認為,而是
我們把這些事實看得更清楚,了解人家的遊戲規則,避開註定失敗的
路才能順利登陸。 此外,重申一次,進軍大陸就跟進軍美國難度一樣,沒有比較容易。 如果台灣的網路公司真的想到大陸來,那麼需要抱持一個心態:你是
來二次創業的,台灣的一切可能大部分都用不上,需要依據當地的產
業型態,人文型態,用全新的模式來經營。然後,在這個全新的模式
下,看看跟台灣原來的模式能不能有一些資源共享。
(文:黃紹麟)
上一篇: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一)一定要去嗎
下一篇: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三)關鍵在人才
■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一):從智慧型手機到可穿戴式設備 - 2013/11/10 ■ 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三)關鍵在人才 - 2012/11/18 ■ 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二)資金與模式 - 2012/11/11 ■ 寫給年輕的,自己(一) - 2009/11/15 ■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二)跟著大哥要有肉吃 - 2008/11/16 ■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一)手機加電視人人想要 - 2007/11/18 ■ 牆主更名公告 - 2007/11/11 ■ 無線寬頻大未來(二)公眾WiFi不夠用 - 2006/11/19 ■ 無線寬頻大未來(一)無線城市初體驗 - 2006/11/12 ■ Google的抉擇(上)給入口網站的兩巴掌 - 2005/11/13 ■ 給小型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言 - 2004/11/14 ■ 網際網路第二章:數位通路(二)數位通路後勤管理 - 2002/11/17 ■ 網際網路第二章:數位通路(一)對電子商務的正確期待 - 2002/11/10 ■ 寬頻進化論 - 2001/11/18 ■ 即時傳訊軟體的發展 - 2001/11/11 ■ 媒體整合與中央廚房 - 2000/11/19 ■ 台灣網路史上兩宗購併案 - 2000/11/12 ■ 免費電腦代表了什麼 - 1999/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