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去這間公司嗎 2006年初,除了到福州教課,到北京接受新浪,網易,搜狐,這三家
當年盛極一時的入口網站影音專訪之外,我在上海遇見了貴人,龐升
東先生,當時在場的還有聯合創始人張劍福。彼時,他在跟我聊完兩
個小時之後,主動提出邀請,讓我加入51.com。 「我們是個小公司,用戶數不多,剛剛超過3000萬」他謙虛地說。我
一臉茫然,只覺得這傢伙在花式炫耀,畢竟全台灣也才兩千多萬人,
這規模不小了吧。後來我才明白,這確實是個初創期的公司,但成績
算非常好的。我當場沒有拒絕但也沒有答應,只說要考慮考慮。 原以為是客套話,回台灣後也沒太在意。沒想到邀請郵件接踵而至,
想想至少給自己一個機會聊聊,於是又再度飛往上海。這次把管理層
全部見了一遍,甚至跟HR總監把薪水都敲定了(2006年的月薪3萬 2
千人民幣),拿了Offer Letter 回台灣。 但後來硬生生拖了半年沒有去報到,因為總覺得這難道就是我到中國
大陸工作的起點了嗎?這是個幾乎沒有知名度的創業公司,能不能找
更大的公司去?我透過獵頭瘋狂地看機會,先後面試過戴爾電腦(大
連的電商總部),華為(派遣到中南美洲),總沒有滿意的。 先去再說吧,算命先生說。於是,2006年10月初,我登陸51.com。 ◎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當時每個工作機會都請算命先生算掛,他只要生辰八字而已,甚至連
應聘的公司名都不用。等他寫完兩大張紙,會叫我進去說這工作以後
是甚麼發展。他在不知我要應聘戴爾電腦的情況下,劈頭就說這公司
是世界級的。甚至算出我在甚麼情況下離開51.com,後來還應驗了。
我的職務是總裁助理,簡單來說就是龐先生的特助。其實工作內容非
常模糊,於是只能自己開始找事情做。這是一家兩年內從50人膨脹到
500人的公司,管理團隊包含CEO/CFO/CTO/CPO全部沒有管理過這種
規模的公司經驗。工作流程混亂,決策不看數據,就拍腦袋。 你說我管過這麼大規模的公司嗎?當然沒有啊,但這是我首次嚐到中
國大陸給年輕人的紅利。當時35歲,在公司就已經是副總級別,有一
家 500人的公司給我揮霍,這種機會在台灣要去哪找。於是我從技術
部門的組織架構重整入手,同時間開始建立數據分析體系。 然而這起點並不好。由於 CFO對技術部瘋狂買伺服器(用戶量增長巨
大,伺服器不夠)對 CTO和 CEO早有意見。 CTO因為我插手技術部也
不太開心, CPO(產品長,當時職稱是副總裁)一開始把我視為潛在
干擾者(我的意見可能干擾他的產品策略),一頓凌亂。 後來在上海陸家嘴一頓飯後 CFO離開,我歸順 CPO再不插手技術部門。 ◎管理團隊日後發展 上述事情也帶來意外好處,51.com的技術人員對我印象深刻,認為我
敢於直言從此對我尊敬有加。技術部組織架構最後確實做了調整,甚
至確立了三大技術總監的體系,其中一位技術總監崔金鋒後來還成了
好友,日後因緣際會還共同投資了一家網路創業公司。 而我從此受到了 CPO張劍福的照顧,他多次幫助我,讓我這個台灣仔
在熟悉大陸的用戶與市場上快速融入,並且經常在龐先生面前說我好
話。至於 CFO楊冰,他日後飛黃騰達成為上市公司董事長,卻依然顧
念我與他的舊情誼,有甚麼賺錢的機會就會想到我。 另一方面,我在公司內推動的數據分析工作,培養出日後第一個叫我
師父的弟子,龔婕。比較遺憾的是,依靠數據分析做決策,在51.com
始終無法落地,因為 CPO張劍福是個天才,他的直覺往往能走在數據
分析前面,但是像這樣的人一旦離開公司,公司後續發展就很危險了。 51.com是中國早期的社交網絡公司(請不要弄錯,不是 51job.com)
,一開始是2005年由張劍福創立,發展非常迅速,後來被龐升東先生
收購,一起打拼。可以說,社交網絡怎麼做,一直是張先生在把關。
日活躍用戶數能一路做到2009年達到 1個億,全是他的功勞。 然而,因為路線之爭,他感到跟各方溝通的疲勞,2009年選擇離開。 ◎用戶定位之爭 我加入的時候,51.com剛剛拿完美國紅杉創投的 500萬美金 A輪投資
。接著第二年,又拿到Intel Capital (沒錯就是做 CPU那家)的 B
輪投資,再來第三年拿到了5100萬美金的 C輪投資,由史玉柱先生投
資(此人在中國有重量級地位,有興趣請自行Google)。 這間公司盛極一時前景大好,認識我的大陸朋友都說我要發了。然而
,它在中國一線城市並不知名,沒什麼人用這個網站。用戶群體,主
要來自廣大的二三線城市。簡單來說,你可以想像一下,就好比在台
灣有個網站主要是給不住在台北市的人使用的,台北人都沒聽過。 而且用戶的學歷偏低,一般都是高中或者專科學歷。上述,對公司的
業務部門壓力非常大。因為他們要負責去賣網站廣告,但是廣告主都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們聽都沒聽過我們公司,一問身邊也沒人在
用。要想辦法引入大城市的白領階級嗎?卻發現做不到。 社交網絡只是現實社會階層的反映而已,在社會上,白領與藍領不會
交流,在網路上也一樣,他們對社交的需求不一樣,因此對網站功能
的要求也不會一樣。於是,整個網站要轉換定位,捨棄舊用戶嗎?這
個路線的動盪在爭執了一段時間後.以張先生的離開畫下句點。 這成為了51.com在2009年盛極而衰的其中一個關鍵。
(文:黃紹麟)
上一篇: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一)緣起緣滅數位之牆
下一篇: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三)行銷工作拳打腳踢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二)管理工作初次體驗 - 2023/04/09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一)緣起緣滅數位之牆 - 2023/04/02 ■ 微博:45度仰角的未來(二)衝擊社交網絡與即時通訊 - 2011/04/03 ■ 全新的行動網際網路 - 2010/04/04 ■ 網際網路的世代現象 - 2009/04/05 ■ 無線網際網路的產業巨變(四)Apple 的策略 - 2008/04/06 ■ 中國3G迷霧(二)TD是個燙手芋 - 2007/04/08 ■ 中國3G迷霧(一)3G是個賠錢貨 - 2007/04/01 ■ 中國網際網路大預言(六)社群本質與營利 - 2006/04/09 ■ 媒體,社群,Blog(五)媒介權力 - 2005/04/03 ■ 3C賣場何以缺手斷腳(一)其實只有兩個C - 2004/04/04 ■ 3G來了(四)3G的殺手應用是影像電話 - 2003/04/06 ■ 網路貨幣經濟與市集經濟的黎明 - 2002/04/07 ■ 如何擺脫高科技迷信 - 2001/04/08 ■ 網站的最後歸宿-固網 - 2001/04/01 ■ 從內容到商務 - 以閘口取代入口 - 2000/04/09 ■ 百貨公司與專賣店(二) - 2000/04/02 ■ 網路購物的時代來臨了嗎? - 1998/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