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2014年12月8日 - (亞太商訊) - 據新華網12月8日報導,遭圍堵20天后,現代牧業通山牧場與村民的衝突以當地政府和現代牧業承諾搬走落幕。然而,由此引發的萬頭牧場養殖模式爭論遠沒有“一遷了之”。規模化養殖的大牧場在中國該不該發展,能不能發展好,引起了行業的熱議。 “根據農業部的定義,規模化養殖的下限是100頭。”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表示,規模化養殖沒有設置上限,只要符合相應要求,百頭、千頭、萬頭都是可行的形式。近年興起的大型牧場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行業發展的階段性需求。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奶牛分散養殖的食品安全隱患,2008年後,隨著奶牛養殖從千家萬戶的散養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轉型升級加快,萬頭的大型牧場也進入快速發展期。 數據顯示,2008年以前,全國萬頭牧場不到5個;截至目前,全國進入運營的萬頭牧場已有38個,加之在建的16個,總計將達54個,除了現代牧業之外,幾乎所有的國內乳業龍頭企業都已經或者正在建設萬頭大型牧場。
為什麼各種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紛紛湧入奶牛養殖業和加工業,規模化大牧場建設倍受青睞?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認為,原因在於規模化牧場滿足了市場對於乳製品的巨大需求。 首先,對供給數量的需求。統計數據分析顯示,2014年我國原奶總需求預計達到4900萬噸,新增需求約300萬噸。到2020年將達到6000萬噸。 “這麼大的需求量,靠散養做不到,全從外國進口也不現實,只能通過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滿足。”李勝利說。 其次,對質量安全的需求。李勝利說,根據國家奶牛體系的數據,目前國內最好的奶源就來自規模化牧場:乳脂率高於3.8%,乳蛋白率高於3.15%,體細胞數低於30萬,細菌數低於20萬,已經達到歐盟的標準。隨著國內奶牛飼養的規模化比例不斷提升,目前我國生鮮乳品質處於歷年最好水平。 “萬頭牧場建設在保證乳品供給和養殖業升級方面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這些規模化牧場的建設保證了我國奶源的穩定供給和質量安全,”李勝利說,“國內消費者想要安全平價的肉蛋奶,沒有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就會不夠吃。” 規模化養殖需要因地制宜種養結合。大型牧場雖然有很多優勢,但規模化養殖達到一定程度,對於環境與防疫的負擔也越重,谷繼承指出,大型牧場不能蜂擁而上,要理性規劃,關鍵要“因地制宜、適度規模”。 “奶牛養殖規模的大小,主要是受到土地規模的製約。”李勝利認為,歐盟國家一般實行“種養結合”,土地用於消納糞污和種植生產粗飼料,這種“種養結合”的模式可以實現很好的生產效益。 李勝利說,幾百頭、一千頭的牧場也有環境負擔,規模化牧場建設和運營必須做到種養結合,配套好糞污處理設施和土地,通過糞污乾濕分離、沼氣處理、牛糞回墊奶牛臥床和生產有機肥等技術途徑,實現糞污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循環利用。 “處理後的沼液可以作為有機肥用於還田。沼液含有豐富的養分,能滿足作物的生長,而且可以取代化肥,減少病蟲害。”李勝利介紹。 2013年11月,國務院出台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明確提到鼓勵沼氣發電和做好肥料還田。但在具體實施時,各地接受都需要一個過程。 “沼液是種地的寶,但是要沒味的化肥、還是有味的有機肥,也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宣傳引導和建設支持。” 對於大型牧場備受關注的防疫問題,專家指出,把牛集中起來養殖,雖然增加了疫情的風險,但也使防疫管理更為集中可控。 “大型的規模化集約化牧場是中國養牛業的發展方向,除了原奶品質提升的因素,對於防疫管理而言,也會更加好做。”全國動物防疫專家委員會佈病與牛結核病專家組組長、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研究員毛開榮認為,把牛集中在一起飼養,可使防疫管理更好管控。 李勝利認為,萬頭牧場生產必須加強內控,做好奶牛疾病特別是重大傳染性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嚴格執行免疫、檢疫制度和流程,杜絕重大疫病風險。從另一方面看,這麼多牛在一起,一旦出現疫情,企業損失很大,這也敦促企業不敢放鬆疫病防控工作。 2014年我國100頭以上存欄的規模化奶牛養殖佔比例超過41%,其中,萬頭牧場只占我國奶牛存欄的3%至5%,客觀上並不多。谷繼承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型牧場更重要是具有一種示範作用,尤其是在現代化專業化管理和產業一體化程度。 “我們總講規模化牧場,其實在規模化之前,要加一個標準化,”谷繼承介紹,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大型牧場總結出一套適合國內的規範化運行標準,這一標準從牧場設計時就開始遵循。以養牛技術領先的以色列為例,一個2000頭存欄量的牧場只需要20來個人管理,靠的就是專業化、職業化的管理與規範。在國內的大型牧場,人均管理奶牛也達到將近百頭,已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管理標準化帶來的是產品的可控和優質。谷繼承介紹,大型牧場的所產原奶的理化指標控制得非常好,像現代牧業旗下牧場原奶的菌落總數,甚至能達到1萬以下,大大低於歐盟標準。這些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可供國內奶牛養殖行業分享。 大型牧場的另一個優勢在於產業一體化。從種草、養牛到加工,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才容易形成配套的產業鏈條,一體化不僅對原奶的安全和品質可控性更強,對於牧場建設所在地的人員就業和利稅貢獻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國內的奶業發展有20多年,大型牧場才有4至5年,相對來說起步較晚,”一些牧場在建設過程中存在沒有足夠土地消納糞污和管理不規範的問題,說明規模牧場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隨著歐盟配額制的取消和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中國奶業正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有預測顯示,歐盟的原奶產量到2020年將增加8%,中國對於澳大利亞的奶粉進口也將放開,這些都將對國內的奶牛養殖與奶製品加工產生較大影響。 “中國的奶業要想要有出路,只能建設高效率、低成本的有競爭能力的奶業,規模化和集約化是必由之路。”李勝利說,我國規模化牧場的發展方向不會改變,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完善的地方,更需要各方監督和鼓勵,理順各種關係,加強知識普及,合法、合理、合情地改善與解決。 (完)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15/01/08為止
聯絡人 :劉 穎 聯絡電話:81-3-5791-1818 電子郵件:tiaraliu@acnnewswire.com
上一篇:2015年亞洲高安全性印刷會議
下一篇:高科技股處增長期 吼丘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