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隱形殺手」的角色。現代生活和飲食習慣,日積月累奪走我們的健康。濕氣重典型的表現就是渾身無力、身體困重,同時伴有脾胃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胖而無力、長痤瘡、濕疹、水腫等症狀。 濕氣和節氣有關,中醫講究一年分「五季」:春、夏、長夏、秋、冬。「長夏」是指夏天的最後一個月,夏秋交替的時節,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季節。五臟六腑新陳代謝都需要靠陽氣推動,這時如果體內濕氣再加上夏天的潮濕悶熱,就會出現頭重腳輕、疲倦無力等的情形。 在夏天常常聽到有人說天氣太熱沒胃口,很多人以為是天氣炎熱的緣故,其實胃口不好跟脾胃有關係。胃是消化食物脾運化營養,如果它們的功能出了問題,胃口自然就會變差,什麼都吃不下,於是貪涼喝冰鎮飲料,生冷食物,這樣更會刺激脾胃,使脾胃受寒,加重消化不良、胃口差的狀況。脾胃互為表裡,濕氣會增加脾的負擔影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不妨吃溫熱的食物及溫熱的水,保護好脾胃增加食慾。 依照濕氣對身體影響的程度分為:
在表皮的症狀: 皮膚搔癢、蕁麻疹、頭臉油膩、長痘痘。 在肌肉症狀: 酸、困、累、乏,如肩周炎、酸困、腰痠、無力感。 在骨骼症狀: 筋骨痠痛、頸椎勞損、肩膀痛、風濕關節炎。 在臟腑症狀: 脾胃虛弱、便秘、腹瀉、肺虛多痰、婦科白帶、經痛等婦科炎症。 該如何判斷自己濕氣重?如頭髮易出油,一天要洗個一、兩次才能清爽,或是油光滿面、容易冒痘。另外若是上完廁所完畢,檢查糞便是否黏馬桶沖不掉,就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或是身體某些部位如耳朵、鼠蹊等處分泌物多造成搔癢,還有睡覺流口水、小腹大、下肢腫等,身體覺得有千斤重,或頭像是戴了安全帽悶住的感覺,下半身水腫、提不起勁,腳舉不太起來的沉重感。或怎麼睡覺都睡不飽等等這些現象。 濕邪的產生,除了體質、居住環境,生活習慣也有關係。例如有些人睡眠不足或休息不夠,影響了代謝功能,或洗完頭沒有吹乾就出門、流汗後沒有馬上換乾等,讓身體處於潮濕的狀態下,長期在冷氣房缺乏運動而無法正常排汗。換言之,不當的觀念或習慣,造成氣喘、脂肪肝、高血壓、癌症等病症。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和代謝相關的疾病,都和濕氣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排濕」的方法如下: 1.改正壞習慣:脾怕甜,胃怕涼。特別是含糖飲料及甜點,容易產生濕氣。不熬夜、不喝酒、不吃油膩辛辣、生冷食物等,都會招致濕邪,因此一定要杜絕這些習慣。 2.運動是祛濕良方:感覺全身沉重、渾身乏力的情況,就是體內有濕氣。無論是散步、慢跑、瑜珈、拉筋、跳舞等的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來排除體內濕氣。 3.善用食物祛濕氣:除了薏仁,冬瓜、紅豆、扁豆、西瓜、鯽魚、鯉魚等食物都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平時宜適量多吃。紅豆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的祛濕效果很好,濕氣重的人可每週食用3~4次。 4. 捏脊:從尾椎長強脊椎骨捏到脖子大椎穴。捏的時候,沿著脊椎骨兩側由下往上捏。可健益脾胃、疏通經絡,滋陰補血、平抑心火的作用。 同時提醒大家,若身體不舒服,一定要就醫檢查,找到病因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症下藥。建議先讓醫生評估之後再進行調理,而食療適合做為輔助。 延伸閱讀:www.k5news68.com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19/05/13為止
聯絡人 :袁筱雯 聯絡電話:0984014388 電子郵件:michaellu9999@yahoo.com
上一篇:日清食品首席執行官被任命為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委員
下一篇:不喜歡老師!所以當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