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就是西醫所說的腸胃,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脾位於人體中焦部位主運化,掌管著食物營養的轉化及運輸,而脾又喜燥惡濕,體內濕氣過重,脾就需要不停地工作,久了就會累,累了就容易受傷;即是中醫所說的脾虛,此時會讓脾臟運作阻滯,造成體內多餘水分不能及時全部排清,這樣一來,身材就會變得「富態」。且往往脾虛的人更容易濕氣大,堆積在體內,使得內濕更容易招致外濕,讓濕氣加重脾虛,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到了夏天身體經過了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濕,體內的陽氣已被壓抑了半年以上,不免累積許多濕氣,若沒有及時幫身體「除濕」,等到累積成痰、瘀,最後大多是疾病纏身。 「濕氣」致病三階段:濕、痰、瘀 1 根源→濕氣(寒濕、濕熱)飲食、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都可能造成體質改變、累積濕氣。 • 寒濕:喜歡吃生冷寒涼飲食,像是冷飲寒性水果等,易造成脾胃虛寒、代謝能力下降,再加上夏天吹冷氣、缺少運動,環境濕度高,排汗或大小便不順暢,此時體質易偏寒。 • 濕熱:愛吃重口味、甜食、油膩等肥甘厚味的食物,攝取太多鹽分、糖分、油脂、刺激物,加上經常熬夜,使得代謝功能無法正常執行,造成體質易偏熱、有感染發炎現象。 2 濕氣→痰濕 「痰」是指人體內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滯狀態而形成的一種體質類型。約76%痰濕體質人容易發胖,所以如果夏天濕氣沒有處理掉,冬天相對低溫,這時候要排寒、排濕更困難,就容易讓濕氣停留在體內,導致循環代謝逐漸變得不順暢,而多餘的脂肪、血糖、尿酸、荷爾蒙等體內廢物也持續堆積,形成濕滑黏稠的物質,例如濃痰、白帶、肥胖、三高等。
3 痰濕→痰瘀 體內廢物堆積呈固體塊狀物質,例如血栓、脂肪肝,甚至到達阻礙循環的程度。 以上三階段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簡單來說:濕氣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那麼目標就很明確了,健脾是去濕的關鍵所在。大多數人用紅豆薏米水來去濕,但為何有人用了沒有明顯效果呢? 1、薏米選錯了。薏米祛濕效果雖然顯著,但薏米性寒,直接煮來吃,會傷脾。所以,吃之前,脾胃虛寒者最好先炒過了再煮。經炒制後,薏米的藥性較為平和,相對於生薏米更益於健脾止瀉,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的良藥。 2、紅豆選錯了。中醫里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養心,赤小豆祛濕;從形狀上看,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 3、薏米煮法錯了。紅豆、薏米本身是很堅硬的,很難煮爛,沒煮爛,營養成分出不來,功效也出不來。使用之前最好,用溫水浸泡幾個小時,再拿去煮,要是沒有時間浸泡,那就多煮一些時間。 4、誤加入大米。大米長在水田裡,含有濕氣,濕性粘稠,一起煮就稠了。薏米和赤小豆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加入大米,會讓功效全無。 5、只祛濕不健脾,也是沒用的。上面剛講過脾與濕氣是對「好朋友」,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所以祛濕同時再加入益氣溫中理氣的藥材:茯苓、山藥、芡實等健脾食物更好。 綜合所有方法,「喝水」是促進體內代謝循環最簡單的方法,那麼喝怎樣的水最能幫助排濕呢? 答案是「溫開水」!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 ∼12%,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生活中多攝取充足水分是促進體內循環並排廢物的良好方式。 延伸閱讀:www.k5news68.com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19/05/18為止
聯絡人 :張鈴 聯絡電話:0967168892 電子郵件:michaellu9999@yahoo.com
上一篇:「以使用者為中心」做思考,將主宰未來市場
下一篇:你一定要喝的油中之王-紫蘇籽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