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獲得突破性頂線數據結果。SM17是一種靶向IL-25(IL-17E)受體通路的新型研究性生物製劑,其獨特機制是通過結合IL-25(一種關鍵警報素)的共受體以阻斷下游信號傳導,從而抑制IL-25觸發的炎症級聯反應。 SM17的競爭優勢: - 首個兼具雙重療效達標的AD生物製劑 - 與已上市產品相比,這是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治療期終點實現NRS-41應答率和EASI-752應答率都超過60%3治療AD的生物製劑。 - 較抗IL-4/13藥物起效更快、止癢更深4 - SM17止癢效果最早第2週顯現(已上市藥物通常為4~6週),SM17治療結束時NRS-4應答率超過90%(已上市藥物通常為30~40%)。 - 較JAK抑制劑更安全5 - 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SAE)或≥3級藥物相關不良事件(TRAE),嚴重感染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極低。 1 NRS-4:瘙癢峰值數值評價指標(PP-NRS)週平均值自基線改善≥4分 2 EASI-75: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改善≥75% 3 SM171b期實際應答率,NRS-4:91.7%,EASI-75:75.0% 4 度普利尤單抗注射液(達必妥)說明書,SOLO-1 & SOLO-2臨床試驗 5 烏帕替尼緩釋片(瑞福)說明書,Measure Up 1 & Measure Up 2臨床試驗 本次1b期研究評估了SM17兩種劑量(200mg與600mg)在中重度AD患者中的安全性及療效。結果顯示,SM17耐受性良好,未出現SAE或≥3級TRAE。有效性方面,SM17治療組在瘙癢緩解、皮損修復及患者生活品質等次要終點上全面優於安慰劑組。
研究採用16週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設計,納入32例中重度AD成人患者(多數曾對外用皮質激素治療應答不足),也納入了曾接受生物製劑(杜普利尤單抗)或JAK抑制劑(烏帕替尼)治療的患者。 至第12週時,高劑量組75.0%(9/12)患者的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EASI)較基線改善≥75%(EASI-75),而安慰劑組應答率為0.0%,兩組應答率差異達75.0%(95%CI:32.00~91.11)。低劑量組50.0%(6/12)患者達到EASI-75標準,較安慰劑組應答率差異為50.0%(95%CI:9.27~74.62)。 在高劑量組中,41.7%(5/12)患者第12週時達到研究者整體評估量表(vIGA-AD™)0分(完全清除)或1分(幾乎清除)且較基線改善≥2分(vIGA-AD 0/1),較安慰劑組差異為41.7%(95%CI:2.28~68.05)。低劑量組該項應答率為25.0%(3/12),差異為25.0%(95%CI:-11.22~53.23)。 尤為突出的是,高劑量組有91.7%(11/12)的患者于第12週時達到瘙癢峰值數字評分量表(PP-NRS)週平均值較基線改善≥4分(NRS-4),而安慰劑組該項指標無應答患者。即便在低劑量組,也有66.7%(8/12)患者的實現該終點應答,與安慰劑組形成鮮明對比。 在起效時間方面,無論高劑量組或低劑量組,SM17均在給藥後第2週時即顯現顯著止癢效果。隨著治療推進,至第12週時,高、低劑量組PP-NRS評分較基線平均降低幅度分別達68%和57%,顯著優於安慰劑組(18%)。兩個治療組的止癢效果持續維持至第16週,即末次給藥(第10週)後6週。皮膚損傷修復改善趨勢和止癢效果類似,兩個治療組第12週EASI評分較基線平均降幅分別為73%(高劑量組)和57%(低劑量組),而安慰劑組平均降幅為42%。 此外,本次1b期研究還達成了EASI50和EASI90的12週評估終點,並在SCORAD評分、AD體表面積(BSA)以及患者生活品質問卷(DLQI)等其他皮膚修復指標上均明顯優於安慰劑組。 主要療效終點結果匯總如下表所示: 本次研究的安全性研究結果,與SM17在美國1期和中國1a期橋接研究中觀察到的安全性特徵總體一致。在SM17治療組中,最常見的治療引致不良事件(TEAEs,發生率≥10%)為鼻咽炎和尿路感染,治療組合併發生率與安慰劑組發生率的差異小於5%。 中國抗體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梁瑞安博士表示:「SM17有望成為特應性皮炎(AD)領域的全球首創且同類最優療法。該市場單個革命性藥物即可實現數十億美元年收入。對於大多數中重度AD患者而言,瘙癢是最關注的臨床症狀,而由瘙癢引發的搔抓行為很可能是導致AD慢性炎症反復發作的關鍵驅動因素。SM17不僅具備優異的安全性特徵,其皮損清除效果與現有最優療法相當,更在患者最迫切的未滿足臨床需求 - 快速緩解瘙癢方面展現卓越療效。通過填補當前治療方案的這些關鍵空白,SM17有望重新定義這一頑固性疾病的治療標準。我們正加速臨床開發並積極尋求合作,以拓展其全球影響力。下一步我們將啟動中重度AD成人患者的2期試驗。此外,臨床前研究還顯示SM17對哮喘、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CRSwNP)及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等Th2驅動疾病具有治療潛力,在AD治療以外具備廣闊的首創且最優療法的應用前景。」 關於特應性皮炎市場 特應性皮炎(AD)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疾病,其發病機制複雜,涉及遺傳易感性、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系統失調及環境因素等多重作用。該疾病的免疫學特徵以Th2型免疫反應為主導,涉及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白細胞介素(IL-4、IL-13、IL-5、IL-33、IL-31)、OX40及JAK/STAT信號通路等多種介質。AD通常在嬰兒期發病,約50%患者在1歲前出現症狀,病程呈慢性反復發作特徵。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全球AD患者至少為2.3億人。中國患者規模尤為龐大,超過7000萬人,其中中重度病例佔比約28%。相比之下,美國成人AD患者約1650萬人,中重度病例佔比約40%。 Read more: https://ct.acnnewswire.com/press-release/traditionalchinese/98766/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25/05/11為止
聯絡人 :Marie B. 聯絡電話:+639166529325 電子郵件:marie.bergado@acnnewswire.com
上一篇:COMPUTEX 2025 Keynote & Forum報名啟動
下一篇:西門子收購DownStream Technolog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