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傳聞:夢想共享空間並非詐騙,誤會應以事實還原 近日網路上部分言論質疑「夢想共享空間」為詐騙平台,對社會大眾造成疑慮與不安。對此,平台方嚴正聲明:此類說法毫無根據,屬於錯誤解讀甚至惡意抹黑。夢想共享空間自創立以來,一直堅持公開運作、社群參與及安全制度的建構,強調誠信與透明,廣受使用者與合作團體的肯定。相關傳言多來自對創新平台機制的誤會,甚至是對共享概念的曲解。為了讓更多人正確認識平台運作模式與實際作為,本文將揭示其具體安全機制與真實貢獻,還原夢想共享空間的本質與價值。 平台宗旨:建構共學共創的共享場域 夢想共享空間的初衷,是希望為教育、創意、社群互助等領域提供一個可實踐、可連結的實體平台。它不僅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更是一個理念的集結地。無論是個人創作者、教育倡議者,或是非營利團體,都能透過這裡發表觀點、規劃活動、啟動社會對話。 空間設計上採取模組化與彈性配置,支持不同形式的課程、展覽、會議或小型工作坊,讓多元主題能在同一空間交錯發展,進而激發跨界合作與創意思維。這種彈性與開放性,正是共享精神的實踐,但也因此容易被誤解為「缺乏規範」,實際上平台背後有明確的使用原則與安全控管機制。 安全制度:多層保障,保護使用者權益 為確保參與者的權益與安全,夢想共享空間設有多層次的安全制度與規範流程,包括活動審核、場地登記、身份核實與意見回饋等,每一個環節都經由標準化處理。活動主辦方需提出明確提案內容與執行計畫,經平台審查後始得使用空間,並在活動結束後填寫簡報與成果回饋。
平台亦建立完整的使用者守則,包括行為準則、場地維護責任與資訊公開義務,並鼓勵參與者進行互評與回饋,營造自律與互信的社群文化。這些制度不僅強化使用過程的可控性,也大幅降低誤用與濫用的風險。 此外,平台亦保留對不符合共享理念或違反社群規範的活動進行介入與處理的權利,確保每位參與者都在一個安心、開放、值得信賴的環境中實踐理想。 真實案例:使用者見證平台正向價值 夢想共享空間的價值,來自於無數使用者的實際參與與正面回饋。舉例來說,一群大學生組成的創意團隊在平台上成功舉辦「青少年影像敘事工作坊」,教導學員用手機拍攝生活故事,並透過平台辦理成果發表;另有在地藝術團體以空間為基地策畫「社區劇場計畫」,串聯居民參與創作,讓文化記憶重新走入人群。 這些案例展現出夢想共享空間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它不僅是承載夢想的場域,更是促進行動、凝聚社群、改變現實的基地。使用者不僅在此發揮所長,也學會與他人協作、共享成果,這與所謂「詐騙」的行為截然不同。 共治機制:使用者參與平台治理 夢想共享空間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其「共治機制」。平台不以單一管理方主導,而是建立社群參與治理架構。參與者可透過定期會議、工作坊或提案平台,對空間設計、活動方向與規則修訂提出建議,形成一套由下而上的共管模式。 這樣的機制不僅促進資訊對等與民主參與,也能即時回應使用者需求並優化管理流程。這種集體智慧的決策方式,讓平台更貼近實際使用情境,也讓參與者感受到「共享」不僅是使用資源,更是一種共同負責與推動的行動。 展望未來:推廣共享理念,深化社會連結 展望未來,夢想共享空間將持續強化社群參與機制,並拓展至更多區域與社群類型。平台也將積極與學校、非營利組織、地方團體展開合作,推動文化教育、青年發展與社會實驗,讓共享理念深入更多生活層面。 未來更計畫推動「行動共享單元」計畫,將共學共創機制帶進鄉鎮與校園,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與資源再分配,讓每個角落都能擁有夢想啟動的可能性。 結語:用制度與成果回應誤解,以共享價值連結社會 夢想共享空間被誤解為詐騙,顯示了當前社會對創新共享模式的理解仍有落差。然而,真正的信任來自事實的累積與制度的落實。平台已用實際的安全機制、參與模式與真實成果說明一切。 這裡不是一場虛構的計畫,而是一個以透明、共治與善意為核心的行動基地。我們邀請社會大眾親自走進夢想共享空間,感受一個由理念啟動、由群體實踐的共享世界,讓誤解止於理解,讓信任取代懷疑,攜手共創一個更具溫度與行動力的未來。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25/07/16為止
聯絡人 :張洪傑 聯絡電話:0922637892 電子郵件:abdalkreemilam972@gmail.com
上一篇:消除夢想共享空間詐騙疑慮:正向推動共享理念的實踐者
下一篇:面對詐騙質疑,夢想共享空間如何以實證重建信任
|